摘要
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创作一直被外界所重视。时隔八年,莫言带着新作《晚熟的人》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该新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的十二篇小说在整体风格上具有统一性,但又增添了新的元素,首次在小说中融入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新人”。莫言将获奖后的自己放进故事,审视周围的人与事,做到了从传奇到现实、从在乡到还乡的转变,从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反思故乡,刻画出了当下中国乡村社会一个个既丰富多彩、情感饱满而又现实深刻的新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折射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对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进行分析和探索:第一部分分析的是新作中晚熟的意蕴;第二部分是聚焦作品中出现的“新人”形象;第三部分则是针对整部作品所蕴含的系列问题带给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晚熟的人》;晚熟意蕴;“新人”形象;启示
Abstract
As the first Chinese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Mo Yan’s creation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outside world. After eight years, Mo Yan appeared again in the public’s eyes with his new novel “The Late Mature Man”, 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he twelve novels in the book are unified in the overall style, but add new element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tegrate the “new peopl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into the novel. Mo Yan put his award-winning self into the story, looked at the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him, achiev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egend to reality, from being at home to returning home, reflected on his hometown from the interweaving of reality and history, and portrayed the new characters in the current Chinese rural society, which are rich and colorful, full of emotion and profound in reality. From these characters, reflected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Mo Yan’s new novel The Late Mature Ma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of late maturity in the new novel;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new person” image in the works;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people for the series of problems contained in the whole work.
KEYWORDS: The Late Mature; The implication of late maturity; “New person” image; enlightenment
1.绪论
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文学家,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由此很多人担心莫言会受到“诺奖魔咒”[1]的影响,作家苏童认为,诺奖对于莫言来说既是‘桂冠’也是‘枷锁’,与奖项相伴而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压力,出席各种活动让他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办法继续写作。莫言本人也随之面临了新的挑战,但很快调整了心态,坚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积极寻求突破,终于在2020年7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新作虽继承了以往的创作风格,但也加入了新的元素,让读者眼前一亮。
从《晚熟的人》一书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包括12部独立的中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作者“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返回家乡时所遭遇的人和事。他在叙述周围的变化和回想往事时,对客观世界进行了重新审视,解释了作品中不同以往的“新人”形象和晚熟的多层意蕴,从而折射出一种人性的扭曲,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对污染环境、不正确运用网络等系列问题的思考。
2.《晚熟的人》之晚熟意蕴分析
2.1《晚熟的人》内容概括
《晚熟的人》是作家莫言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名称取自于其中某个故事的文名,共收录了十二篇小说,有四篇是2020年的新作,和以往的小说最大的差异就是作家将自我放在每个故事中,以“我”的视角,叙述了作者在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并成名以后身边的人与故事。
《左镰》叙述的是典型性的中国农村生活场景,一条流动性的铁匠铺引来了左手使镰的田奎。主人公田奎因带头欺负刘老三的独生儿子喜子和妹妹欢子,被他爹田千亩砍掉了右臂,原本可以左右手写字的田奎,现在只有用左手使镰了,但是此后他便没有了恐惧感。《晚熟的人》讲述的是莫言的邻居蒋二,借着莫言得奖的机遇发了财,短短的时间内,就从之前村里人眼中的傻瓜变成了高密东北乡名副其实的蒋总。《斗士》讲述的是一个有仇必报的武功的一生,他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斗士。在那个产生斗士的年代,武功是斗士,方明德也是斗士,还有形形色色的其他斗士,莫言在揭示“斗士”心态的同时,也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超越性理解。《贼指花》讲述了“我”参加一场笔友派对时值得回味的一个故事。通过与武英杰、武英杰、邱胜男等人的相处,发现了一些扑朔迷离的问题,跟随胡东年在篝火宴会结束之后被人抢走了钱包一事,追寻着谁是贼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匪夷所思。
《等待摩西》以一个基督教家庭出身的柳摩西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反映了柳摩西人生的诡异变化。《地主的眼神》以一位土地主人的身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人在世事变迁中,被无情地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命运,使人看了之后,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天下太平》以一只老龟咬小孩的手指头为题材,内容涉及环境污染、乡村治理、警民关系、资讯网络深入人生等主题。《红唇绿嘴》里的覃桂英,绰号“高参”,熟练地操纵着互联网,成了舆论的领导者,经常搞事情,并从中获利。《火把与口哨》里的三婶,因为家庭原因而遭人欺凌,她得老公在矿山里遇难,儿子被野狼叼走,女儿因为被家人误解而喝了杀虫剂而自杀。三婶在遭遇不幸的命运时没有倒下,而是制订了报复的方案,在一群狼群被杀后,毅然决然地死去,其悲惨的人生际遇令人扼腕叹息。
2.2晚熟意蕴的解析
2.2.1大器晚成的人
“晚熟”是莫言的《晚熟的人》中的一个词。主人公蒋二在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精神病,村民们都认为他是个白痴,但因为“我”拿到了诺奖,所以他在自己的故乡做起了卖买,他的经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跃而出,变成了“蒋天下”。原来,他是这个村子里最有头脑的人。而几年前,他只是在装糊涂,在没有减免农业税收和各种税收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做,因为他一毛不拔。对于这件事,他自己的说法是:别人说我装糊涂,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只是因为我家族里面的人有个晚熟得特点。对于晚熟,他的理解是“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出窍,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昏眼变明目,秃头生毛,我就是一个例子。”[8]
“晚熟”一词本来指农村常用的描述庄稼的成长法则,后面指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大器晚成的一种人生境界,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也具有“心灵鸡汤”的启发性。蒋二在故事的最后,遇到了麻烦,他用抽泣的声音请求“我”帮忙,“我”回答:“继续晚熟吧。”因为他还没有成熟,就只能说是晚熟了,因此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成长。
从生活的发展来考虑,田奎在《左镰》中的表现,也要远胜于蒋二的“晚熟”。自从被他父亲砍断了右臂后,田奎就变得内敛、无所畏惧,一个人在森林中游荡,就好像一堵墙一样,他和被锤炼过的左镰像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故事的最后,当袁媒婆把同村的遗孀欢子向他介绍时说:别人说欢子命不好,有克夫命,谁也不肯娶她,你要不要?田奎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要”,这是化解了芥蒂,也是“晚熟”的结果,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拯救。
2.2.2有某种缺陷的“早熟”的人
“晚熟”与“早熟”相对应,小说《晚熟的人》一书中,许多角色都是“早熟的人”,都是有一定的缺点。如《晚熟的人》中的常林、《斗士》里的武功、《等待摩西》里的柳卫东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认为自己早熟,比别人懂的多。
《晚熟的人》中的常林,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发出巨大的臭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村民们才不会去招惹他,生怕自己中毒。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在周六晚上看独立营在篮球场上面放映的电影,常林经常与独立营里面的知青发生争执,打不过时会哭泣。像他这种懦弱的人,到了后来居然敢把百草枯给灌下去,而且在他临终时,还很风趣地告诉蒋二:我没有自杀,只是用百草枯来治疗我放屁的习惯。按照蒋二的说法,常林是个早熟的孩子,小时候胆子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子就变小了。
《斗士》里的武功,天性好斗,在1970年8月,二队里的小推车轱辘被人偷了,方明徳以为是他偷的,就把他弄到部队里,吊在梁头上,整整吊了一夜。从此武功怀恨在心,认为方明德是因为得不到他那副贵重的象牙棋子儿才找这么一个理由报复他,就这样,他和方明德斗了一辈子。方明徳去世后,他去县里告发方明徳的三个儿子,不但没有给他们一家提供超过万元的军饷,还把方明德长子家的一只三百多公斤的大肥猪给毒死了。不仅如此,他还谩骂王魁一家致其举家出走,用镰刀将黄耗子家长势很好的玉米拦腰砍断,火烧王登科家的玉米秸秆。按照常理来说,这种人迟早会作死,但现实是他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反而被批准为村子里的“五保户”,生存有了基本的保障。
《等等摩西》里面的主人公柳卫东,一生坎坷,充满了诡异的意味。柳卫东原名柳摩西,在“文革”初期,改名为柳卫东,他还提议把他的祖父改成柳爱东,结果被打了两个响亮的耳光,因为他的祖父柳彼得是东北乡最年长的基督徒,所以被当成了洋鬼子批斗,柳卫东也参与了其中,结果被其一口咬掉了一根手指。在“我”当兵后不久,其貌不扬的柳卫东竟然和和大他五岁的马秀美结婚,过上了清贫的日子。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柳卫东借此机会成了东北乡的首富,容光焕发,和之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有传言说他有钱之后,便在温州安了一个家,找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事实的真假不得而知。当1983年“我”再次回乡时,听到了柳卫东失踪的事,而他的妻子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长大成人的同时,到处张贴寻人启事,一直在家等待着丈夫的归来。直到2017年,“我”从他弟弟柳向阳的口中得知柳卫东回来了,时隔三十多年,当柳卫东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已经物是人非,柳卫东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说话支支吾吾、云山雾罩的。
2.2.2求新求变的人
在这个“早熟”的年代里,莫言偏偏要用“晚熟”这个词。“晚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指庄稼或者植被生长比较缓慢,莫言则将“晚熟”理解为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地固守自己的心态。对文艺创作人来说,如果太早就定型,很可能会走上死胡同。对创意的不断追求,才是创作人最基本的内心诉求。
从创作的方式上来说,莫言总是在不断地寻求变化,而且在文体上,几乎每种类型都不一样,故事中的每个角色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写作方式也由幻想写实转向了传统写实,可以说是他所期望的“晚熟”。再看看他以前的小说,比如《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充满了热闹、喧嚣和急切。而在最新的作品里,它的书写却是平和和克制的,这也许是为了回复人们在他获得诺奖之后的某种评价。
莫言在谈到当下的创作状况时表示:虽然已创作了四十余载,至今仍是困难重重,比起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现在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莫言已经不是一个平凡的作者了,而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得主,他要出席所有的场合。同时还得花点功夫来继续写作,这就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从人生的角度来说,老一辈曾教育我们,不可过早的浪费智慧,凡事都要留些空间,要懂得“晚熟”。莫言攒了八年的时间,写了一部《晚熟的人》,算得上是一种隐藏才能的做法。
3.《晚熟的人》对当代人的启示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奖后的第一部作品,他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描写他获奖后身边的人和事,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反观当下,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描写,引导读者去审视和反思当下存在的系列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1从晚熟向成熟转变
3.1.1重视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在《晚熟的人》里,蒋二是出了名的鲁钝,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才上了三年级。村里人都说他傻,其实他不傻,他只是晚熟,这里的晚熟就是在寻找一个机会。由于在蛟河北岸“我”老家那边拍摄《黄玉米》之后,“我”的故乡就以“我”的得奖而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蒋二趁其他人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抓住了商机。他先是在“我”老宅旁摆摊卖“我”的书和当地的特色产品,紧接着又以低廉的价格买了旁边的洼地,修建房屋和摊位出租给做买卖的人,摇身一变,从之前村里人眼中的傻瓜变成了高密东北乡名副其实的蒋总。
“晚熟”的人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虽然没有蒋二说的他没有装傻,但他却因为自身的“傻”避开了不必要的伤害,但也让他明白了一些事情。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人生,他终于有了一次机会,由此一飞冲天,大显身手。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出有因的,没有人会短时间内就有惊人的转变,从傻里傻气蜕变为聪明伶俐,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收获归功于上天的安排,这里面一定有多年的思想和实践。从这一点上说,“晚熟”的人的心态是明智的、谦虚的。因此,不要小看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你可能认识很多“早熟”的人,但是你并不知道“晚熟”的人是谁,而那些总是睿智谦逊的人,也许他们就是“晚熟”的人。
3.2.2正视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晚熟的人》里面的主要人物之一常林,不但可以把控自如地发出响亮的臭屁,还和独立营的青壮年“斗智斗勇”,无缘无故的惹是生非,结果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他哭着、哀求着,像他这样的懦夫,在故事的结尾竟然敢喝“百草枯”。他这样作贱自己,一方面是因为他所谓的“早熟”,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动荡。俗话说得好,在乱世容易出英雄,也容易出魔鬼,可能也是这个道理吧。我们没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能改变的就是直面自己的缺点,勇敢地去面对,与时代同步,与周围的人融为一体。
《斗士》里的武功,他性格古怪,随便一个喷嚏都有可能惹到他。他和方明德斗,一直到方明徳死后也没有放手,他到县城举报了方明徳三个儿子秘不发丧,取消了他们一家每年一万多元的荣军补助,毒死了方明德长子家猪圈里三百多斤重的大肥猪。不仅如此,他还谩骂王魁一家致其举家出走,用镰刀将黄耗子家长得很好的玉米从中间砍断,火烧王登科家的玉米秸秆。方明徳看似可怜,也是被大多数人同情的一方,但他是不是因为得不到武功那副贵重的象牙棋子儿,才把二队里的小推车轱辘被人偷一罪让武功来扛,我们不得而知。
按照常理来说,对于武功这种人,大家都会认为他是自寻死路,毕竟他一生基本上都在干坏事,四处耍流氓,专跟人们对着干。但结果表明,他不是在找麻烦,反而被村里认定为“五保户”,生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实力很弱,没有人会同情他,也没有人会为他着想,都会认为他是一个恶棍,他也就顺水推舟了,恶人干到最后。如果他能早点认清自己的本性,勇于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与村里的人融洽相处,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了。
3.3.3有一种睿智、谦虚的态度
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创作状况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话题。在大众的关注与质疑中,莫言也有自己一贯的表现方式,得奖后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选择沉默,只为后面能写出好的文章。因为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而是国内外的一个知名人士,经常奔波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城市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基本上忙碌得一年都没有时间去好好读一部作品。沉默已久的莫言,带着新作《晚熟的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向关注他创作的网民们说到,自己不是获奖后就会停下写作的步伐,沉默的几年时间里一直有在创作,而且是有别于之前的作品,会给读者一种全新的体验。
但即便是被“枷锁”所束缚,莫言依然坚守着他作为一名作家的使命。在获奖的几年间,他写过戏曲,写过诗歌,也游历过许多地方。但他一直在观察着国家的变化,观察着身边的人,说着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创作者,身边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写作灵感。总的来看,莫言依然是以前的莫言,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一种坚守在创作的岗位上。就像他几年前在一次演说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作家的一生,实际上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和他的灵魂融合在一起,带入创作中去。
莫言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在声名鹊起时,没有忘却自我,依然选择成为一个晚熟者,因为晚熟是一种追求超越自我的智慧。对平凡的很多人来说,更要慢慢去成熟,尽力去发展,在不断的摸索中,即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要继续前行。
3.2做合格的时代新人
3.2.1抵制名利诱惑
武英杰在《贼指花》里,曾经是一位著名的反扒英雄。表面上,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办事干净利落,背后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他的这个形象和“贼指花”的名字一样古怪,看起来既像是正义,又像是邪恶,也许莫言就是要用这个角色来反映当前文学中的混乱。在《诗人金希普》里,金希普以追求功名和财富而自称为普希金以后最杰出的诗人,借着“诗人”的名义四处坑蒙拐骗,甚至与他一同追逐文学梦想的昔日同窗宁赛叶也没有放过,骗取钱财后不见踪影。《天下太平》里,张二昆为了摆脱贫困和被人瞧不起的窘境,使出浑身解数,并通过互联网公开前任贪污的事实,成功地获得了村里人的认同;袁武将自己养猪的废水和废弃物,直接往大湾处倾倒,不仅污染了村里的地表水,也污染了地下水源。《澡堂与红床》一书中,本来只是用来洗澡、泡脚放松身心的地方,也混杂了些淫秽的内容。
总的来看,不管是武英杰、金希普、宁赛叶,亦或者是张二昆、袁武等,他们都是为了追求财富和名利,不择手段,从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但他们追求物质和名利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去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虽然每个人都想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要有一个度,不能盲目,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去获取。
要想抵御名利的诱惑,就必须自觉地拒绝那些名利的引诱,不要参与损害自己和社会的组织或事件,不要以自己的地位和名气去获取非法的好处;树立良好的人物形象,不涉及“黄赌毒”;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尤其是干部群体,因为身份关系,会有很多金钱的诱惑,一旦迷失,就会金钱所控制。一身正气方能能经得起各种考验,抵御各种诱惑,始终铭记为民的宗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3.2.2爱护周边环境
在《天下太平》中,一对来自外村的父子在湾里打鱼,两个人意外收获了一只大鳖,由于还想继续多打捞点鱼,两个人将第一次打上来的鱼和大鳖让路过的小奥帮忙,几经争论后,小奥答应帮他们二人看鱼,但前提条件是将这只大鳖送给自己。商量完后,两个人继续下水打鱼,小奥看着这只长相奇特的老鳖,心中有了几丝敬畏,便决定将其放生,没想到却被大鳖咬住了右手的食指,过后爷爷、张二昆、侯科长、袁武等人陆续赶到现场帮忙,在想办法的过程中,了解到袁武等一批人,将养猪场的里面的废水废渣通过暗道流到大湾里,不仅污染了一湾的清水,还污染了村里面的地下水源。他们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忽视环境的长远发展,从而导致大湾里生出变态鳖。
地球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地方,只有对大自然好,地球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不断发展。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首先,要遵守相关法规,不得随意丢弃各类垃圾,要将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地方或容器中,尤其是不要把废弃的电池随意丢弃。其次,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餐具,以降低垃圾的数量。第三,要节俭用水和用电,别老是把水龙头打开,出门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低碳,减少CO2排放。保护环境是当下人的责任,受益的是未来的子孙。
3.2.3正确运用网络
在《天下太平》中,现任村官张二昆,曾经是村里面的刺儿头,一词偶然的机会让他抓住了前任村官的把柄,把那个不会游泳的前任按到湾里面,逼着他承认挪用公款的事,并让村民拿出手机录视频保存,张二昆自己也因为这件事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从而顺利上位。在后面小奥被鳖咬住手指报警时,来的两个警察对村民骂骂咧咧,还想粗暴的开枪打死鳖,都不在意小奥的感受和鳖的习性,当二昆说要录视频暴露他们时,他们两人才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样子。同样,《红唇绿嘴》的主角“高参”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公众账号在网上做宣传,在她看来,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可以随时随地发挥大作用。网络有好利也有弊,处理好就能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为社会服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会对别人、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舆论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和不合理,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监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网络上的歹徒在利益的驱使下,发布虚假的信息,误导公众,利用社会舆论对政府施加压力,阻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执法机关在实施行政执法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坚持自己的独立价值判断。在法律的指导下,我们应格外谨慎地处理网上的意见,进一步核实、考证网上的意见是否客观、公正,从而避免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对行政执法造成不利影响。
结语
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作为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写作倾向也与以往不同,书中的十二个故事长短不同,有的快乐,有的悲伤,有的荒谬,有的真实。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从历史的最深处走向了现实,让读者在“莫言”的带领下,感受到了“衣锦还乡”后周围人的变化,见识到了亦真亦邪的事物现象。
莫言自称是讲故事的人,写作的阵地依然是那个熟悉的高密东北乡。只是在《晚熟的人》中,他将自己放入作品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文章,在看似虚构的故事中增加了真实性,即做到了从“虚构”向“非虚构”的转型,这种“虚构”亦或许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对照。同时在延续以往创作风格的同时增加了新的元素,不仅语言冷静直白、贴近生活,小说的写作对象也由英雄好汉转向身边不起眼的小人物。 在莫言的笔下,他写作的对象转移到小人物的身上,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牵出身边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引导人们进行思考: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都希望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去追求和享受更好的生活,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坚决抵制名利的诱惑,以正确合法的手段去获取钱财,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学会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更要正确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合理合法的去使用网络。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