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味”视域下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启示

摘要

学前教育是人生早期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身体、智力、语言、社交等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更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师风。本文旨在探讨“陶味”视域下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措施。通过对“陶味”理念的解析,分析幼师在实践中的师德师风启示,希望能够促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关键词:陶味;幼师;师德师风

一、引言

陶行之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教育思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被广泛传颂。其中,关于“爱国”、“进步”的思想,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牢记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念,秉承陶行之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在面对某些问题时,常常出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这与陶行之精神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探讨陶行之精神对于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作用,分析目前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陶行之精神与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一)陶行之师德理论的内涵

陶行之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师德理论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之的师德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教育者的品德、教育者的职业精神和教育者的职业行为。

首先,陶行之的师德理论强调教育者的品德。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包括诚实、正直、宽容、谦虚、勤奋、爱心等。教育者的品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强调教育者的职业精神。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强烈的职业精神,包括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等。教育者的职业精神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职业精神,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强调教育者的职业行为。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教育者的职业行为是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行为,才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成长。

总之,陶行之的师德理论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论,它强调了教育者的品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标准。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陶行知的师德理论中汲取灵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陶行之精神的内涵及其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幼儿教师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实践标准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素养。而师德师风则是指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操、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品质。

陶行之精神是陶行之先生从事教育和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其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四个方面构成了陶式教育的核心要素。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必须秉承陶行之精神,将其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实践当中。例如,幼儿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这需要幼儿教师具备“爱国、进步”的意识,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陶味”视域下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启示

陶行之精神的核心要素,与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陶行之精神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师德师风方面的指导和启示,为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爱岗敬业精神——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有坚定的信念

放眼当今的社会,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人教师从事教师岗位都是冲着“福利”去的,或者说,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这也是导致他们道德崩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他们不喜欢这份工作,他们怎么可能去做一份好工作呢?陶行知先生说:做老师要有一种信念,从我们选择这份工作开始,就注定了我们要为之努力一生,没有了信念,我们还能靠什么去继续努力、继续进步。然而,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对这个行业充满了热情的教师,其中就包括了应彩云老师,她获得了众多的荣耀,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变化,她依旧奋战在教学的第一线,尽管她已经有了不少的优异的示范课程,但是她仍然会认真地备课,她以一位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表现出了崇高的师德品质,这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想这和她对自己这个行业的热爱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自己心里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在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师德和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无私奉献精神——教师要爱护幼儿,团结协作

陶行之奉行“爱满天下”的格言,这是老师对幼儿的关爱是老师道德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老师道德的核心。每个有不同性格的幼儿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要由于幼儿的家庭状况,出身,外貌等因素而有所偏好。身为一名教师,你尊敬幼儿,幼儿也会尊敬你。幼儿很聪明,他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感情,他们很容易就会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心。教师若有爱心,学生必有回报,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正的教学,是心灵的交融”。

此外,和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有助于教师道德的建立。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让人的情绪得到提高,愉快的情绪能够让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变得更为友好。例如:在一间教室里,幼儿不断地在教室里吵闹,而老师却由于和他们的同事们的关系融洽而感到非常愉快,那么,幼儿的这一场争吵就会成为幼儿学习的一个机会。当老师由于与其他老师关系不好,心里有很多烦恼时,这样的声音就会成为“噪音”,让老师本来就很烦恼的心情,更添一份烦恼,进而对幼儿产生反感。如果一位老师对幼儿有了这样的心态,又如何能够热爱幼儿,如何能够推动自己的优秀品质的建立,如何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探索研究精神——教师要勤奋好学,开拓进取

陶行之说过:“没有进步的人,并不是没有资格教导别人,而是没有资格教导别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一个老师还在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可以说你已经被淘汰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如今的教学却是以幼儿为主体。前不久,我听到了两节完全不同的美术课,其中一节课要求幼儿要画一只蚂蚁,而另外一节课则是要让幼儿学会画一只毛毛虫。在画蚂蚁之前,教师要求幼儿用红纸将西瓜的肉撕开,之后再用蜡笔画出西瓜的皮,再向幼儿提出问题:“如果一只蚂蚁要吃西瓜,那么他会用什么姿势来吃?”对于这个问题,幼儿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姿势,最终,教师会做一个演示,幼儿会进行了一幅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当他们在看完幼儿的作品之后,不禁感慨幼儿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而在画毛毛虫的那个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演示出同样姿势的毛毛虫,然后再让幼儿对毛毛虫的姿势进行探讨,最终幼儿开始了自己的绘画,这个时候幼儿的兴趣就会渐渐消失了。幼儿的绘画,和教师演示的一模一样。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新式”,一种是“传统”,一种是教师,这两种形式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一种是激发了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让幼儿对蚂蚁的认识变得更为生动,而另外一种,不但没有开发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对幼儿了解毛毛虫的作用也很小,这充分体现了改革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响应陶行之先生的呼吁,做到: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通过丰富自身知识,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2895.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