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进行研究,旨在帮助小学数学学困生树立信心,引导 此类学生对数学学习结果进行积极归因,并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其克服了心理障碍,在最近发展 区内达到最大发展。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调查的方式对漳平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从三个因素六个 维度去调查统计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对数学成绩结果的归因倾向,并分析他们归因特点。他们的归因结果从学习 者内部因素和学习者外部因素分析归因方式产生原因,并针对性地从学习者本身、家庭以及教师方面提出建议,帮 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困生;归因方式;学习动机

A study on the attributional style of the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the senior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Normal Education College Primary Education

2018112212 Guan Yujie Instructor: Zeng Shuzhen Tang Guangqu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help the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primary school to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 guide them to make positive attribution to the results of mathematics study, and to have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to stimulate learning     motivation, help them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 zone to   achieve maximum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case investig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attribution tendency of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y students in the      senior grade of a primary school in Zhangping from three factors and six dimensions, and analyze    their at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ir attribution results, the causes of attribution  are analyzed from learners’internal factors and learners’external factor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learners themselves, families and teachers, help them develop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s.

Key words: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 Senior Grad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attributional style; learning motivation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随着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出版,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归因的 研究也就从此展开。

随着归因理论的逐渐完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前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提出“动 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将归因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归因的效果研究。归因理论认为,当人们完成一件事情以后, 不管结果成功与否,总是尝试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自身学习结果进行归因是一种常见现   象,学生的归因方式是影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原因各不 相同、复杂多样,对这些原因进行一一探究是不现实的,但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可以从原因的来源、原因的稳定性 和原因的可控性三个维度来划分这些具体原因并逐一分析,而原因的所属维度可以与动机、期望、后继行为建立联 系。

众多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探索归因在决定人们情感和态度方面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有非常广泛 的应用,尤其是在研究学生学业归因方面。研究者发现学生在对自己学业成绩进行的归因方式对学习者之后的学习 态度以及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韦纳在成败归理论的基础上,将人们对活动成败的归因总结为了三个维度六个因素,在对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是对大多数人成败归因的研究,并没有对特定年龄阶段。当前文献资料中,研究初高中学生归因方式的相关文献居 多,关于小学生归因方式研究相对较少。当今社会,现代化教育的主题是以人为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当 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当下的教育方式无法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且现 在对于学生的量化评价让分数成为评判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最直观标准,使得班级中一些成绩较差或者是中下水平 的学生躲在角落,不易受到关注,成绩的提高也相对困难起来。虽然教师逐步开始重视班级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但 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导致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够,教育效率也较为低下。因此,结合小学高年段数学学困生身心 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归因方式进行研究,这对学生归因理论的丰富以及完善后进生归因教育措施原理有一定的作用。  

(二)实践意义

数学的学习几乎贯穿一个人的学习生涯,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业成 绩进行正确归因至关重要。小学生对于自身学业归因就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得成绩的结果所持有的原因判断倾向。在 小学学高年级阶段,随着数学难度的增加,班级的学生中总会有一些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当这些 学困生在学习数学遇到挫折时,如果他们不能对自己的学业成绩结果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有可能会对自身的学习 能力产生怀疑,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也有可能会将学习成绩低下归 结于外部不可控因素例如运气等等,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学习动机。数学的学习几乎贯穿一个人的学习生涯,无论 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数学都是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学科,在大学的众多理工科专业中数学更是必不可少的 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数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对 增长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及增强学生学习动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是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存在一定困难,这类学困生在智力上并无缺陷,且他们

学习困难的状态并不是永恒的,在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补救下完全可以改变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教育 至关重要,掌握这类学生学业归因特点,并针对性的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引导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对自身 数学学业进行正确归因,促使他们能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业水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人们对自己或者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的方式。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经常 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这次成绩为什么好(或坏) ”“为什么我单元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美国 心理学家伯纳德 ·韦纳(B.Weiner,1974)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 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即能力的高低,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运气的好坏,身心 状态情况,外界环境。 赵晓艳认为归因方式中的成功归因与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正相关显著,失败归因与其负相关显 著。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数学焦虑负相关显著。 归因方式中的成功归因与数学焦虑负相关显著,失败归因与其正相 关显著[1]。

综上所述, 学生对自身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数学信心和学习数学动力,它与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 效能感相关显著,因此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业的归因方式特点,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对于转变一个学 生的学习状态至关重要。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

关于学困生的定义,自1963年以一个新名词登上教育界以来,已有长达30多年的历史。据考究,可查阅到的与 学习困难有关的术语及其定义已达90种以上。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关于学习困难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在国家教 育委员会或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陶园园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总会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智力 正常、生理正常、社会交往正常,可是成绩总是相对较差,学习效率不高。陶园园称这样的学生为学困生。 并认为小 学数学学困生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计算较差、识图较难、理解较弱等问题[2]。小学数学是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为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更是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当下以 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都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不少研究者投身于学困生转化 策略的研究当中。

综上所述, 在小学阶段转化数学学困生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影响巨大,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将非常 具有研究价值。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小学生学业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1.我国中小学学困生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在教育学领域中,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社会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让众多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对班级里 成绩较为靠后的学生的教育策略上。随着归因理论的逐渐完善,归因方式研究的逐步深入,学困生的归因方式也成 为研究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赵德兵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措施,他认为当今的教育的重中之重应该 是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育效率,转化学困生是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3]。高秀娟在2013年针对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归因方式展开研究,作者认为归因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都 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初中阶段又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引导这些学困生积极归因不仅会降低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今后英语的学习[4]。

综上所述,学困生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非常有助于我国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调查研究学困生归因方式特点, 总结不同学困生归因方式规律,并引导学困生积极正确归因将是转化学困生的一个有力的措施。                2.我国中小学生学习结果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归因方式的研究涉猎广泛,据调查研究我国中小学生归因方式在不同学科,年级,性别 及教师和家长因素均有明显差异。

徐云和王君通过对浙江省温岭市某小学四至六年级的9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小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考试成绩的 归因特点。 作者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对不同学科考试成绩的归因存在明显差异[5]。唐文君,周生彬在2007 年调查中小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的特点。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存在不同的认知, 小学生,中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方式存在明显差异[6]。金单单在2013年对小学生学习结果归因的调查表明,小学 生一般都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粗心”分别是学生学习成、败的首要因素,而教师的教学水

平、父母的关心则是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 此外,作者还指出学习成败还受到年龄差异和班集体等因素的影响  [7]。2016年罗贝贝就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归因倾向以及在年级、性别、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班干 部和父母职业方面存在的差异展开调查研究。其调查方法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经作者调查研究小学 四、五、六年级学生对学业成绩归因倾向在年级、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并总结 各项差异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8]。苏爱军的研究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的归因理论而展开.海 德认为,每个人在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要了解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的因和果。 苏爱军认为学生在学习结果归因上存在 性别差异,由此对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展开研究调查[9]。由此可表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的学 习环境等诸多因素均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中小学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需要从多维 度出发,多角度研究,才能真正全方位了解中小学生的归因方式,并针对性的提出教育意见。

综上所述,我国针对中小学生归因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在不同学习科目,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及班 内任职情况下归因方式的差异;且主要对象集中于中学生,针对小学生的归因方式调查较少,在小学生学困生学业 归因放面的研究仍有空缺。并且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对其数学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的研究几乎寥寥无几,针对性的 对小学数学学困生提出教育意见,能够更好地解决小学阶段数学学习问题,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帮助学生 建立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

(二)国外关于小学生学业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中小学生学生归因方式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研究小学生归因方式与小学生整体自我概念的关系,以及 小学生到中学生阶段归因方式的变化方面的研究。1997年C Moore发表了一篇小学儿童整体自我概念与归因偏好的关 系,作者就低自我概念与高自我概念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表现上是否有不同的原因。除 此之外作者还研究了性别与自我概念、性别与归因偏好的关系[10]。Kirkpatrick,Denise在1995年研究了来自四所 小学的24名学生在小学最后一年(七年级)的三次访问及在中学一年级的三次访问,研究小学生到中学生归因方式变 化的总体趋势[11]。

就以上研究表明国外关于小学生学业的研究较少,国外关于归因方式的研究不如国内来的广泛,并且国外并没 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的归因方式展开研究。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针对中小学学生学业归因方式在不同方面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其中包括在不 同性别学生的归因方式差异及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家庭教育方面的关系,中小学生归因方式的转变等等,并针对性地 提出了相对应有效的教育措施。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年代久远,最近一次研究是在2016年罗贝贝就小学四、五、六 年级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以及在年级、性别、独生子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调查研究。由于现代科技发达,电 子产品的普及,手机拥有者的低龄化,学生心智成熟年龄逐渐下降,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等因素导致学生对于自己 学业归因方式特点也发生了改变,因此,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展开研究,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特点 的总结对于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即以漳平市第二附属小学五年段的100位同学为调查对象,以Lefcourt的《学业成就归因量表》为参 考制定了一份《小学生数学学习结果归因量表》为调查工具进行调查。考虑到学生年级较小且自制力不高,因此本 问卷均采取线下纸质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在每个项目的五个选项中选择其一,从六个维度三个因素中调查学生的归 因方式。

(二)个案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回收问卷,筛选换其中学困生对应问卷,并针对个别调查结果进项个案分析,分别从努力,能力, 运气,环境,身心状况以及任务难度六个维度分析学困生归因倾向,并分析当代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归因倾向特 点。

六、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调查漳平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对自身数学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研究当今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特 点,并了解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形成原因。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漳平市第二附属小学五年段的100位同学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 82份,无效问卷18份。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有两个:一是以Lefcmfourt的《学业成就归因量表》[12]为参考制定了一份《小学生数学学习结 果归因量表》,二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

(三)研究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问卷《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归因调查问卷》按照能力归因,努力归因,运气归因,身心状况归因, 环境归因以及任务难度归因分为六个维度,其中能力归因包括第1项、6项、11项、16项、21项,努力归因包括第2 项、7项、12项、17项、22项,运气归因包括第3项、8项、13项、18项、23项,身心状况归因包括第4项、9项、14 项,环境归因包括第5项、10项、15项、20项、25项,任务难度归因包括第19项、24项。其中每一项的平均值为0  分,选项平均分若大于零则调查对象倾向这一选项对应的维度。反之,若平均值小于零则调查对象不倾向于这一维 度。

第二章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归因方式现状与分析

根据韦纳归因理论编制一套共25题的问卷,问卷题目围绕能力,努力,运气,身心状况,环境以及任务难度六 个维度展开,共有25个题目。问卷以态度选择的形式编制,采用五级评分制,即从“非常同意”(2分),“基本同 意”(1分),“有时同意”(0分)“基本不同意”(-1分)“完全不同意”(-2分)调查对象可在五个选项中选 出唯一答案。

一、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与先进生归因倾向总体情况与分析

表2-2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与先进生归因平均值

维度平均值(学困生)平均值(先进生)
能力0.4-0.74
努力0.91.3
运气0.02-0.89
身心状况-0.34-0.83
环境-0.53-0.78
任务难度-0.12-0.42

由此表可知,学困生与先进生在归因倾向上大体相同,根据问卷平均值可知先进生和学困生归因都更倾向于努 力。除努力维度之外,学困生归因于其他方面的倾向都较高于先进生。在努力维度二者平均值相差0.4,在能力维度 二者平均值相差1.14,运气维度相差0.45,身心状况方面相差0.1,环境维度相差0.07,任务难度方面相差0.17。在 六个维度中,学困生与先进生归因方式差异较大的是在能力维度及运气维度。

即可得出初步结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大部分会将学习成果归因于能力维度。另外,相较于班级中的先 进生,学困生更倾向于将数学学习结果的归因于能力维度,即部分学困生会将数学学习中不满意的结果归因于自身 能力不足,即使自身付出了努力也不能收获较好的学习结果。此外也有部分学生会将学业结果归因于运气,从而去 逃避自身存在的问题,拒绝承担责任,这一现象在学困生群体中更加普遍。 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因素,运气属于外 部因素,能力和运气属于不可控因素,而努力属于可控因素。相较于先进生,学困生的归因方式更为消极,此类学 生在数学学习上缺乏一定的信心,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们更倾向于将数学学习结果归因于内部或外部的不可 控因素,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改变现状的决心。这种较为消极的归因方式对于学困生的积极转化有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男生与女生归因倾向总体情况与分析

表2-3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女生与男生归因平均值

维度问卷包含的项目平均值(男生)平均值(女生)
能力1,6,11,16,210.690.60
努力2,7,,12,17,220.880.95

由表2-3可知,在学困生中男生与女生归因倾向相同,在努力维度方面二者相差0.09,在能力维度二者平均值相 差0.07,运气维度相差0.07,身心状况方面相差0.06,环境维度平均值相同,任务难度方面相差0.05。由此可知,在 归因倾向上男女差异不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归因方式与性别总体关系不大,性别差异对归因方式影响微乎其   微。 由此表可知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困生,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归因方式上都会更倾向于归因内部可控因素即 努力维度,大部分学困生更愿意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数学学习结果,但从调查数据显示,女生会 更倾向于相信数学学习结果与努力程度有更大关联,更愿意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就能收获满意的学习结果。同时在这 部分学困生当中,男生更倾向于将自身不满意的数学学习结果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是归因于自身运气不佳。除 此之外,这类学生在身心状况归因及坏境归因方面,男女无显著性别差异,平均值都较低。但仍有少部分学困生会 将数学学习结果归因于家庭,教师等环境因素或是自身身心状态情况。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xsai.com/news/2682.html

滚动至顶部